咨询热线:

新闻动态

您的位置:翡翠娱乐平台登录 > 新闻动态 >

袁世凯庆祝登基办家宴,老妻讽刺:连我都看不下去,遑论别人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0:46浏览次数:180

袁世凯

1916年3月的北京城,还是春寒料峭之时,中南海的办事厅里,本应志得意满的“新帝”——袁世凯,却急出了一头热汗。

“我真糊涂,没有听你的话,以至于此”,他耷拉着双眼:“我觉得应该直接了当地下令取消帝制!”

坐在袁世凯对面的,正是追随了他多年的谋臣——张一麐,听了这话,他张了张口,到底还是有些不忍心:

“总统也是被小人蒙蔽......”

话还未说完,便被袁连连否认:“全是我自己不好,不能怪他人。”

这幅谨慎小心的模样,哪还有其曾大权在握时的威严霸气,只是,结合现状,他这副模样也是情有可原。

袁世凯

此时,距离那场隆重且可笑地登基大典已过去两月有余,在全国民众愈发壮大的声讨下,袁的复辟统治,已走至穷途末路。

而张一麐,则是如今为数不多愿意继续跟随他的旧臣,此次召他前来,也是为了起草《撤销帝制令》。

袁世凯想着如今外界对他的口诛笔伐、想着蔡锷、唐继尧发起的护国运动、又看到张一麐的满面愁容,不禁悲从中来。

恍惚之间,他又想到了那次争吵,那次,和自己最不喜欢的原配夫人——于氏的一次争吵。

“我做皇帝天下人都是赞成的,你这是违背民意!也不想想,要不是嫁给了我,你有今天吗?”

“你这个民意只是他们几个的建议的,能代表得了天下?你这所谓的民意谁不知道都是猫腻,我与你是结发夫妻,连我都看不下去,其他人会赞成吗?”

袁世凯家庭合照

二人做了40年的夫妻,却因种种原因,关系早已临近冰点,一见面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,两人都知道对方的脾气,平日里往往只逞了口舌之快便罢了。

只是这次,夫人的反唇相讥,让袁世凯震怒了。

今天,本是他们全家人为了庆祝他即将“登基”办的一场家宴,却被她三言两语将气氛毁得一干二净。

他气得浑身颤抖,却还是没把对待敌人的那份血气拿出来,只狠狠训了她几句,便遣人将其赶回了院里。

虽然一直不喜欢这个像迂腐无知的妇人,但袁世凯从不在众人面前落了她的面子。

袁世凯妻妾子女合影,中于氏

1876年,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下,袁世凯才娶了这个比自己大一岁的女人。

旧社会出生、旧社会成长、旧式家庭注定不会培养出一位崇尚“自由恋爱”的后辈。

所以,袁世凯对这桩婚姻不喜欢,但也不讨厌。

于氏则是封建遗留的典型代表。

明明是位大家闺秀却不通文墨,样貌称得上端正,性子却古板无趣,唯一称得上优势的,便是她背后那殷实厚重的家业。

可巨富又如何,晚清“士农工商”的大山将这些商人的脊梁压得弯曲,要不然,这桩“好婚事”也轮不到袁世凯一个小小的庶子身上。

袁世凯与其母亲刘氏

袁世凯的亲生母亲是个妾,在他混出个名堂之前,在家中过得很是艰难,连袁都早早被过继到了其叔父家中,他是个孝子,对此无奈却也无计可施。

母亲的遭遇,对袁世凯家庭观念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,导致其日后尽管多方事务缠身,他也会分出精力平衡妻妾关系。

袁世凯一生共一妻九妾,尽管日后他纳了宠爱一生的大姨太沈玉英、将管家之权悉数交付五姨太杨氏,原配于氏的地位也从未动摇过。

不同于对外时的杀伐果断,袁对待家人向来有仿佛不属于那个时代的大度。

袁世凯三位姨太太合照

这也解释了为何于氏说出那段称得上“大逆不道”之话时,袁尽管震怒,却只将她禁足。

一是为了保住这位原配夫人的颜面。

二是因为他知道,于氏只是将其他人不敢说的话说出来了而已。

这个久居后宅的妇人、结发多年的妻子尚对“复辟”之事持反对态度,更何况天下人呢。

当他还是个借家人关系,在朝鲜战场上拼刺刀、杀强敌的小兵时,“做皇帝”可是袁世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

袁世凯着清朝官服

可是,或许是作为将领驻扎朝鲜12年的自满;

或许是其多年浸淫官场积攒厚重威名的自得;

或许是武昌起义,各界给予他逼清帝逊位难出其二的功绩,他有些飘飘然。

从一个出身微末的愣头青到如今独揽大权的总统,他挨过打、受过骂、做过晚清官场上的绿叶,也当过戊戌变法的叛徒。

他行了几十年的跪拜之礼,对封建礼教却从不厌恶,实际上,或许正因曾屈于人下,如今才对高位更为垂涎。

可新建立的民国正在无数国人的兴高采烈下发展的欣欣向荣,再次恢复帝制,会引起多大的轩然大波,袁世凯并非没有想过,故此时,他也只敢默默幻想,不敢付诸行动。

袁世凯着清朝官服照

可若是自己做做皇帝的梦也就罢了,坏就坏在,他那个大儿子——袁克定,也做着“皇太子”的梦呢。

一步错,步步错,有时,若不能预知下一步的危机,停在原处,未尝不是件好事。

1913年的冬至,距离二次革命被袁镇压只过去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,袁世凯便迫不及待地做了一件事。

穿着云海纹饰的古式祭服,头戴镶嵌嘉禾冠章的祭冠,在无数祭官的陪同下,袁世凯走上了只有历届皇帝才会上去的祭坛。

袁世凯祭天照

如今看来,这只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第一次“试水”,但是对当时的民众来说,这是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。

彼时民国兴旺初显,社会趋于安定,身居大总统之位,荣华权利唾手可及,可袁此举,与那封建社会的皇帝又有何异?

可还没等众人将此事捋清楚、挖明白,第一次世界大战,爆发了。

虽然一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,但是不妨碍其波及到了亚洲。

趁着德国在欧洲战场上分身乏术,日本终于再不掩饰自己的狼子野心,不仅以其加入协约国为由占据了山东胶州湾,还控制了胶济铁路及沿线地带。

清朝签条约现场

不管是胶州湾码头,还是胶济铁路,都是沿海命脉,控制了进口和运输,就相当于为侵略者开启了方便之门。

此时距民国建立仅3年时间,面对日本的坚船利炮,军阀割裂、政派林立的中华大地丝毫没有抵抗之力。

而作为中国名义上的领导人,袁世凯也遇到了他从政生涯中,最“浓墨重彩”的一笔——《二十一条》。

这个直接导致袁身败名裂,过往功绩灰飞烟灭的条约,是日本给予袁世凯的一次有利“威胁”。

袁世凯或许是个卑鄙无耻、心狠手辣的政界杀手,但是他绝不是个不爱国的人,相反,他对日本厌恶至极。

袁世凯

早在其为晚清政府驻守朝鲜之时,他就曾与日本有过几次交锋,狠辣却有效的手段逼得日本连连败退。

甚至不夸张地说,日本对朝鲜的软硬皆施,在年轻的袁世凯面前,都是可以直接消灭的存在,毕竟那时的朝鲜还挂着大清藩属国的标签。

虽然方法有些过激,但是却遏制住了日本对朝的侵略脚步。

甲午海战之前,日方甚至还曾派人数次暗杀袁世凯,但都以失败告终。

可1915年,面对日本的咄咄逼人,已经57岁、手握大权的袁世凯,反而畏缩了起来。

原因无他,因为此时他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有可能对此时的中国产生难以想象的惨烈后果。

袁世凯与各国军官合照

《二十一条》其中罗列的条款可谓是完全站在日方立场的一次霸王条约,作为国际唯一承认的中国政府,袁政府并非没有反对过。

谈判持续了整整三个月,大大小小二十余次的会议,中方都对此协议表现出极大的反感。

袁政府还向外界披露此中关窍,妄图以舆论压倒对方,可中国社会对此事的反应倒是起来了,最终的承担者,却是主导放出消息的袁世凯本人。

在日本的层层压迫下,袁世凯政府还是最终签订了被后人称为“卖国”的条约——《中日民四条约》。

虽然其中关于日本对山东、南满洲(中国东北)、内蒙古的控制权依旧存在,但相较《二十一条》,中国政府已经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
袁世凯与国外军官合照

值得一说的是,这款条约中,某些日本在华的权利最长延续到了千禧年之后,甚至其在“安奉铁路”控制权直接到了2007年。

而这些权利,在袁世凯政权解散之后,此后的历届政府都未曾承认过。

可这并不能抵消袁世凯的“罪行”。

更何况,最终他下令签署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,未尝不是为了与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南方政党交锋而做出的选择。

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,一时糊涂,万世骂名。

袁世凯

而此时的袁世凯,对外界海啸般的讨伐不闻不问,对身边人痛心疾首的劝告不管不顾,对已经岌岌可危的地位更是视若无睹。

他似乎走入了一场被催眠的屋子,铁了心要当那个被人唾弃的皇帝。

1915年8月中旬,完全为了“复辟”而存在的组织——筹安会,成立后,让民间对袁世凯的口诛笔伐如水井式再次喷发。

可笑的是,恩威并施的将宣统皇帝逼退位的是他,如今妄图复辟皇朝的,还是他。

更可笑的是,就在筹安会成立前夕,当冯国璋等人纷纷急切询问袁世凯“是否真的要复辟”之时,袁给他们的回应是:

“我绝不干这种傻事,我有一个孩子在伦敦读书,我叫他在那儿置了点产业,如果有人逼我当皇帝,我就到伦敦去,不问国事。”

官场沉浮已久,袁世凯的精明,是很多人拍马难及的。

他知道自己若贸然恢复帝制,定会引起包括亲臣在内,所有国民的全面抵制,所以,这件事,不能完全由他一人主导。

于是,在袁世凯的默认及推波助澜下,国内当时亲袁的组织、个人、媒体,皆纷纷上书要求其“登基”。

他假装推脱几次后,便也顺水推舟地接受了“民愿”。

1913年冬至 袁世凯举办的祭天仪式

距离成功只差最后一步的袁世凯,看着斥巨资制订的龙袍冕冠,听着周围人溜须拍马的恭维之言,日日是春风得意,喜气洋洋。

彼时人人都知道,“大总统”终于得偿所愿,心情恐怕是再好不过了。

可是,根据其女儿袁静雪日后在《我的父亲袁世凯》一文中的描述,依稀能窥到袁当时的心境,或许并不如其外在表现出来的那么淡定自如。

“我父亲在这一阶段里的表现,也自然不同往常。他有的时候似乎很高兴,有的时候又非常不高兴。”

“他这种态度的转变,大概是和外间对于帝制反映有关的。”

袁静雪

做皇帝,天潢贵胄,皇亲国戚,不夸张的说,袁世凯想坐那万人之上的位置,人人都能理解。

叱咤一生的袁老爷子当时必然有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豪气,可他终究不是个蠢人。

袁世凯手下最得力的复辟“功臣”,杨度算一个,其大儿子——袁克定,也必须榜上有名。

而提起袁克定为当“皇太子”做出的努力,《顺天时报》,则是当之无愧的主角。

当年中国国门大开,许多外籍报纸也碾压本地报纸独占鳌头,日籍的《顺天时报》就是其中之一。

其发展巅峰时期,日发行量最高达到35000份,囊括众多热点新闻。

顺天时报

当年“民意”在报纸上的显现与如今的网络类似,所以袁世凯对它很是看重,每日都要细细阅读来分析自己的支持率。

彼时袁世凯刚刚签订了被人痛骂唾弃的“卖国条约”,其支持率自不吝多言,眼看情势消极,其本人对复辟的前景也产生了担忧。

而这时,一心想做“皇太子”的袁克定想出了个馊主意——他伪造了一份假的《顺天时报》,只供袁世凯翻阅。

假《顺天时报》的报号、日期、排版与后者一模一样,而其中内容,大多是一些捧场助威之言。

而袁克定此举,是袁世凯遗留之际,还要骂声“欺父误国”的地步。

此事被袁静雪无意中发现告诉了父亲后,自然以袁克定“痛失君心”做了结尾。

袁克定

袁世凯更慌了。

虽然对大肆的反对和谩骂有了预警,但是,如今“复辟”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,袁世凯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。

这场轰轰烈烈的复辟闹剧,最终只持续了短短的83天。

自1916年元旦伊始,3月22日结束。

而这83天的皇帝生涯,给袁世凯带来的,只有其生命最后76天的忧愤成疾。

6月6日,袁世凯逝世。

这个时候,已经很难不说这位枭雄不是因为羞愧、尴尬、愤怒相互夹击而亡的了。

老年袁世凯

从刚刚打算复辟之时的踌躇满志,到最终的羞愤而亡,袁世凯经历了独断专行、失去民心、人人喊打、众叛亲离的过程,在其逝世之后,还要添上一句“遗臭万年”。

而相较于民间对其恨不得抽其骨,啖其肉的批判,众多史学家,甚至当时文人的态度,大多处于一种褒贬参半的程度。

梁启超评价其:“以个人利害为本位,而不知国家社会为何物。”

辜鸿铭痛骂其:“综合了庸人李鸿章的粗俗卑鄙、康有为的暴虐刻毒。”

而称得上是敌人的章太炎却叹道:

“袁世凯作为一个统治者,我戳着他的眼珠子骂他,他都熟视无睹,换了其他人恨不得弄死我。”

鲁迅先生则直接夸赞“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,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利。”

章太炎

不过,比起这些民国的当局者迷,处于上帝视角的旁观者,倒是清楚多了。

陈志让,一位走过一个世纪的政治研究学家,他对袁世凯的评价让人深以为然:

“如果他在1911年结束其政治生涯,也许我们对他的评价还不至于那么苛刻。”

遗臭万年和流芳百世,真就在一念之间。

查看更多 >>

翡翠娱乐平台登录介绍

查看更多 >>

产品展示

Powered by 翡翠娱乐平台登录 RSS地图 HTML地图